天人合一 融会贯通的中华木作文化
摘要:
在宋朝的《营造法式》中首次提到了“木作”这个概念,是中华传统木质工艺与制作行业的习称;之后明代的木作实用手册《鲁班经匠家镜》中更是记录了常用家具、农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样,以及常用建筑的构架形式和名称。木作,因人的使用而传递着中华民族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理解。关于“作”的由来
“作”真正的来源,是对名词的归纳。准确地说,这个“作”的发音应该是zuō,发第一声,而不是第四声。但发第一声实在不好读,比如“苏作”,如果发第一声,读起来就是“书桌”,让人费解;“京桌”也一样,绕口,不如发第四声响亮,所以现在大家都读成zuò,约定俗成了。说它应该读zuō,是因为它源于“作坊”一词,在这里,作坊的作就发zuō的音,而不是zuò坊。作坊,旧时是指以手工业为主的小的生产、加工单元或单位。一般老板又是工头,找几个伙伴:帮工或学徒,做些手艺活。现时也有作坊,比如我们常说的家庭作坊,即以家庭为单位组建的一家一户的从事简单加工的小企业,工作场所就是各家各户的住宅,企业内员工数量不多,一般为家庭内部成员和少量打工人员。
古代的作坊有官府作坊和民间作坊之分。民间作坊又可按照行当分为不同的作坊,比如木匠坊、铁匠坊、织绣坊、书画坊、豆腐坊等。称得上坊的,都是有手艺人支撑。手艺也有高有低,技术含量高、影响力大、从业人口多的,称之为“作”,它比“坊”要高一个档次。“作”和“坊”混合在一起,就是作坊。我们现在把活儿干得好、干得漂亮,称之为“叫作”,就是这个由来。

古时候,木匠在手艺人中最受推崇,是手艺人中的高技术工种。我们可以看看这个“匠”字,横竖折中是一个斤字,这个斤是象形字,代表斧头。而这个横竖折,代表一个匣子,或是皮囊,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工具袋。把斧头插到工具袋里出去干活,这就是木匠。匠是能人,指有本事,我们常说“独具匠心”、“匠心独运”,就是这个意思。因此说,木匠在古时,是被人高看一眼的技术工种,因此木作坊简称为木作。将木作再以家庭单元细分,称之为孙家作、李家作……再以后发展,就用字号取代姓氏了。比如“龙顺成”,就是京城有名的木作字号。
- 让你的美扑面而来:企业品牌空间站功能6| 2023年06月06日 13:22:51
- 牵一发动全身:品牌空间站功能5| 2023年06月06日 13:22:51
- 通知与预告:品牌空间站功能4| 2023年06月06日 13:22:51
- 首页也美丽:品牌空间站功能3| 2023年06月06日 13:22:51
- 不过期无广告不受限:品牌空间站功能2| 2023年06月06日 13:22:51
- 前店后库:品牌空间站功能1| 2023年06月06日 13: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