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华木作文化产业联盟官网!
XXNR-T1-20140530095726
大木企业
木作网首页 >> 大木作(古建园林) >> 大木企业 >> 正文

中国当代古建筑木作专家马炳坚

2014年08月14日 17:20 作者:匿名 来源:中华木作网

摘要:

经过多年的亲自实践和对古建技术的整理,马炳坚写出了《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这部令他后来闻名古建筑行业的著作。1999年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之前,马炳坚又写出了《北京四合院建筑》一书,这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研究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的学术技术专著。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之一就是以木结构为主,凭借《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这部书,马炳坚成为当代中国古建筑界知名专家。


QQ截图20140707143032.png


马炳坚说与古建筑结缘是一个巧合,而他的故事里也留存着一丝遗憾。

1965年满怀壮志的马炳坚在完成了高中学业后,充满信心地向另一个高级殿堂——北京大学发起冲击,然而,在那个需要政治审查的年代里,马炳坚这个梦想就此破灭了。一个热爱历史、文学、喜欢绘画的青年就此开始了工作生涯,进入了北京市房管局房屋管理员训练班。在实习中,马炳坚觉得这个工作实在是离自己的兴趣爱好太远了,特别是当时红旗管理员只是以收租率为评比条件的做法,让他很苦恼。在成为房屋管理员的岗前培训里,一盏明灯给了他指引:“那时候有老师给我们上课讲古建筑的相关知识,我一下子就入迷了,觉得那里包涵了传统文学、历史和宝贵的中华文化,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神秘和深邃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知道应该做什么去了。”于是1967年的10月份,马炳坚主动要求到北京市房屋修建二公司古建队做了一名技术工人。

在古建队里,马炳坚开始学习的就是古建木工。王德宸老师傅是马炳坚的老师,也是他最感谢的人。“他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老师傅,人特别好,虽然文化程度有限,但是教我的时候特别认真,我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技术。”马炳坚说。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马炳坚明白,有了好老师,更要刻苦努力:“那时候我就住在工地,别人下班后,我就去脚手架上仔细琢磨,一边看前人留下的木构实物一边进行木件构件测绘。”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马炳坚成为了古建队青年人中不可多得的佼佼者。

那时候房修二公司古建队是中国最好的古建筑维修队伍,有许多有经验的工匠师傅。1968年开始的天安门大修工程任务自然就落到了他们头上,马炳坚也幸运地成为其中的一员。尽管在当时马炳坚只是修缮小组的普通一员,但是能参与这样的工程让他兴奋不已。马炳坚说:“在重大古建施工之前,扎小样(就是按照古建筑原型制作十分之一的模型)是传统做法,尤其是天安门这样重要的政治工程更要确保万无一失,所以我们首先做了十分之一的模型。”和老匠师一起制作模型的经历让他受益匪浅,特别是天安门最末端的一间,几乎集中了天安门城楼的全部核心技术,而在老师傅的带领下,马炳坚参与完成了它的制作。“通过天安门城楼的翻建,我初步了解了古建筑木构制作技术,亲身参加了斗拱和内檐装修的制作,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热爱古建筑了。”马炳坚这样说。这次工程不仅让他学到了很多难得的技术,更增强了他的决心。

马炳坚第一次承担“掌案”(指木工班组中执掌大木画线的人,通常是工匠中技术水平最高的佼佼者)工作是在中山公园的古建筑复建工程里。马炳坚所在班组在画一段长廊木构架的时候,遇到了一个45度转角的构架,尽管老师傅们非常有经验,然而由于文化程度的制约,画了多次都没有成功。在别人几次失败之后,马炳坚提出试一试的请求时人们都很惊讶,因为当时他才是二级工。经过仔细观察,结合自己高中学过的几何知识,他很顺利地完成了老师傅们没能完成的画线工作。从这开始,马炳坚成了这个班组的掌案。

进入20世纪80年代,马炳坚遇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战友程万里,他是同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两个人爱好相同,在共同的工作中发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具有经验的老工匠师傅由于年龄的原因越来越少,而由于这些老师傅的文化程度不高,根本无法把自己的技术用文字传承下来。于是两个年轻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开始整理一直在老工匠师徒间口传心授的技艺。

1985年,北京市房管局职工大学决定开办中国古建筑工程专业。40岁的马炳坚作为古建筑行业的中坚力量,承担了编写古建筑专业课教材的重要任务,并成为这所大学的兼职教师。经过多年的亲自实践和对古建技术的整理,马炳坚写出了《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这部令他后来闻名古建筑行业的著作。他说:“我当时没想别的,只想如何把这门技术传承下去。考虑到要使中学文化程度的学生读懂,就一定要深入浅出。”就是这部书,不仅培养了职业大学的学生们,还很快流传到全国各地。

20多年过去了,这部书已经重印了7次,马炳坚并没有停滞,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将传统的古代技术与现代建筑技术相融合,增加了新的内容,并进行了再版。1999年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之前,马炳坚又写出了《北京四合院建筑》一书,这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研究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的学术技术专著。面对这些,他总说:“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对文化的传承绝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这项工作没有停止。”

天津大悲院、华盛顿中国城牌坊、中共中央党校古典园林等一系列经典民族建筑都出自他之手,所以他更愿意说:从一线来,从实践中来非常重要。

他的奋斗目标是:继承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创造有民族风格的现代建筑,使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祖国大地代代相传。


[ 网站编辑:Alinna ] 已有 7343 次点击
分享到:
XXNR-CL1-20140530095503
XXNR-CR1-20140605121812
XXNR-CR2-20140605121547
XXNR-B1-2014053009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