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薪传计划”的十问十答
摘要:
关于“薪传计划”的十问十答随着“中华传统木作非遗技艺薪传计划”(以下简称“薪传计划”)的推进,业内关注者对这一项目的细节与实施情况表现出浓厚兴趣。为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薪传计划”,我们特别整理了以下十问十答,涵盖主办方、导师团队、项目特色、学员条件、传习方法、报名流程、仪式安排、证书发放、学徒期设置及拜师礼金等关键问题。希望通过这些解答,能为关注者提供清晰、准确的信息。 一问:“中华传统木作非遗技艺薪传计划”的主办方是谁? 答:“中华传统木作非遗技艺薪传计划”(以下简称“薪传计划”)的主办方是中华文化促进会木作文化工作委员会(中华木工委)和中华木作文化学院。 二问:“薪传计划”掌门导师都是哪些人? 答:中华木工委将严格遴选各地各级木作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各门类掌门导师(以国家级/省级为主),确保传承体系的专业性与可持续性。入选者均具备以下核心资质: 行业公信力:在木作细分领域拥有广泛认可的技艺权威地位; 传承使命感:经评估确认具备全职授艺意愿与身体条件; 教学适配性:其专长方向与薪传计划的门类设置高度契合。 三问:“薪传计划”的特色是什么? 答:“薪传计划”以“掌门导师制”为核心架构,由各木作门类(如家具、建筑、雕刻等)的非遗传承人担任终身导师。每位导师牵头组建专项技艺传承门,负责该门类技艺的系统化传承。主办方将配合和协助导师制定教学计划、指导学员实践、监督技艺标准等。学员入“门”后,可跟随导师长期学习,形成“一师一脉”的稳定传承关系,确保技艺精髓的代际传递与持续创新。 四问:学员(徒弟)需具备哪些条件? 答:参与“中华传统木作非遗技艺薪传计划”的学员(徒弟)应具备以下条件: 1、热爱技艺:对传统木作技艺有浓厚兴趣,愿投入精力学习。 2、从业基础:具备三年以上木作从业经历,有一定实操经验。 3、持续学习:有持续精进技艺的意愿,适应双阶(基础传习阶段与终身精进阶段)培养模式。 4、文化认同:尊重热爱传统文化,愿成为非遗技艺传承者,恪守师道。 5、遵规守纪:遵守计划规章制度,服从传习基地管理。 6、团队协作:具备团队合作与交流精神,能融入传承环境。 7、年龄与健康:年龄原则上50岁以下,身体条件良好,适应木作实践。 8、积极心态:心态积极向上,勇于挑战,追求技艺进步。 五问:传习方法是怎样的? 答:传习方法可以归纳为五个相结合 1、小班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小班教学,也算是学员间的相互交流。更多的时候是个别指导。学员有问题,可以随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导师联系,或邀请导师上门,针对学员个人情况提供一对一指导。 2.、灵活授课与自主安排相结合:虽然会不定期举办统一授课,但考虑到学员时间安排,不强制要求参与,学员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安排时间,以兼顾学习与工作。 3、基础传习与终身精进相结合:从基础技艺入手,确保学员掌握扎实基本功,同时鼓励学员不断精进技艺,追求更高水平的技艺造诣。 4、技艺实践与文化解读相结合:在技艺实践的同时,注重对技艺背后文化的解读,帮助学员理解技艺的文化内涵,提升技艺的文化价值。 5、项目参与与跨学科协作相结合:适当组织学员参与重大项目,通过实践锻炼技艺,同时邀请跨学科导师授课,拓宽学员视野,促进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 六问:报名和审批流程是怎样的? 答:“薪传计划”的报名和审批流程如下: 1、报名流程 ⑴、全面了解与权衡:有意参与“薪传计划”者需对计划进行全面了解,涵盖计划目标、传习内容、报名条件、学习周期及预期成果等关键信息,在充分权衡自身情况与计划要求后,再决定是否报名。 ⑵、填写与提交报名材料:报名者需与主办方取得联系,获取报名表并认真填写,同时提交相关个人资料,如个人简历、木作从业经历证明等,以全面展示个人技艺水平和对传统木作技艺的热情与承诺。 2、材料审核与初步筛选 ⑴、材料审核:中华木工委将对学员提交的报名材料进行细致审核,核实报名人的基本信息、木作从业经历及技艺水平等,初步筛选出符合报名条件者,进入下一环节。 ⑵、面试或技艺展示(视情况而定):根据报名者的报名材料及初步筛选情况,主办方可能会安排面试或技艺展示环节,以进一步评估学员的实际技艺水平和潜力。 ⑶、征求导师意见:在初步筛选过程中,主办方可能会征求相关导师的意见,以更全面地了解学员的技艺水平、学习态度及传承意愿等。 3、综合评估与审批 中华木工委将组织专家团队对学员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但不限于技艺水平、文化素养、学习态度、传承意愿等方面。评估结果将作为审批的重要依据。 4、审批结果通知 审批结果将通过邮件、电话或其他指定方式及时通知学员。被录取的学员需按照要求签订相关协议,正式成为“薪传计划”的学员。 七问:要举办仪式吗? 答:“薪传计划”的学员需经过拜师仪式,学员向导师行拜师礼,象征技艺传承的开始。 “薪传计划”作为中华传统木作非遗技艺的传承项目,举办仪式具有以下意义: 文化传承的仪式感:通过开班仪式、拜师仪式等,强化学员对传统技艺的敬畏心与责任感,增强文化认同感。 师徒关系的正式确立:仪式可明确导师与学员的传承关系,为后续教学提供庄重的契约基础。 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仪式活动可吸引媒体关注,扩大非遗技艺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参与传承。 八问:发放证书吗? 答:主办方向学员发放“入门证”,以证明其正式成为该门派成员。 九问:三年学徒期是什么意思? 答:“三年学徒期”是“薪传计划”中一项关键的培养机制,旨在通过系统、深入的技艺传承,让学员真正掌握传统木作技艺的精髓。 学徒期的第一年为基础年,第二年是进阶年,第三年是精进年。通过三年时间,学员可掌握传统木作的核心技艺,并达到行业认可高阶专业水平。在技艺学习的同时,深入理解木作技艺背后的文化逻辑(如传统美学、匠人精神、工艺哲学),实现“技艺”与“文化”的双重传承。同时,通过长期跟随导师学习,建立深厚的师徒情谊,确保技艺传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在整个学徒期,学员会接受严格的考核与评估。每年末,导师和专家团队会对学员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确保学员能够稳步提升技艺水平。完成三年学徒期并通过考核的学员,将获得由主办方颁发的结业证书,正式成为非遗技艺的有序传承人,并与导师确立终身师徒关系。 师徒关系是“薪传计划”的核心纽带,其存续期间需以技艺传承、文化弘扬、道德约束为基石。无论是徒弟还是师父,若出现违法违纪等行为,均需依据行业规范、合同约定及法律底线进行处理,确保非遗技艺传承的严肃性与纯洁性。 十问:需要拜师礼金吗? 答:建议适当金额的一次性拜师礼金,拜师现场以红包形式由学员亲自交与导师。 关于拜师礼金的说明: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拜师红包(又称“束脩”“敬师礼”)是弟子对师者表达敬意与感恩的仪式性行为,象征对知识或技艺的尊重。例如,古代儒家拜师需奉“六礼”(肉干、芹菜、莲子等),现代则简化为红包形式。 红包并非拜师必要条件,其金额与形式建议师徒双方在拜师前协商确定,红包属于学员与导师之间的私人互动,主办方不干预红包的金额与形式,但建议学员遵循“礼轻情意重”原则,金额适度、形式灵活、沟通透明,更多体现心意而非交易。在尊重传统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确保师徒关系纯粹性,为后续的技艺传承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如若导师婉拒红包,仅接受学生手写拜师帖或自制小礼物等,建议学员尊重师意。 通过以上十问十答,相信大家对“薪传计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为一项旨在传承中华传统木作非遗技艺的重要项目,“薪传计划”不仅注重技艺的传授,更强调文化的传承与师徒关系的建立。我们期待更多有志于传统木作技艺的人士加入这一计划,共同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未尽事宜,可向主办方中华文化促进会木作文化工作委员会(中华木工委)和中华木作文化学院咨询。 咨询电话:010-67648198、18810616998(韦主任/微信同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报名
- 红木产业破局启新,京作标准引领未来| 2025年08月12日 17:21:57
- 京作非遗技艺“种桂友门”启门大典在京隆重举行| 2025年08月12日 17:21:57
- 《红木家具价值等级评定》标准编制启动,引领行业品质升级| 2025年08月12日 17:21:57
- 致红木产业的砥柱:一场关乎未来的变革邀约| 2025年08月12日 17:21:57
- 关于“薪传计划”的十问十答| 2025年08月12日 17:21:57
- 举办“京作·标定未来”年度大会暨“双保优品”推进计划启动仪式| 2025年08月12日 17:21:57